进口车十年内首次大跌:躺着赚钱时代或终结
2023-02-17
中国进口车遭遇十年来首次大跌,下降幅度高达25%。去年10月,为挽救对中国GDP贡献超过7%的汽车行业,改善能源和环境,中央政府出台了1.6L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政策。这一政策不仅仅对国产车型起到刺激作用,也加速了进口车排量下探。总之,进口车躺着赚钱时代已经结束。
供求关系彻底逆转
简单地经济学原理表明,供求关系在供不应求时,卖方强势,商品价格坚挺,甚至时常导致加价。反之,则是买方市场。
其实,上世纪90年代前,中国高档汽车引进,完全依赖配额制进口。由于关税高和需求大,进口车国内外差价能高达4倍以上。进口车走私,滋生蔓延。
虽然接下来关税不断下调,但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,才允诺进口车关税五年阶段性降至25%的水平。此后,进口车在刚需和经济增长推动下,进入发展“黄金期”。
这令跨国车企喜出望外,加大进口量;厂商也借机抬价谋取暴利。“虽然2008和2009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,拉低了增速,但2010年进口车呈现‘报复性’增长,2011年即轻松突破百万辆。”国机汽车王存向笔者表示。
然而,跨国车企乐观预估中国市场之际,欧洲爆发欧债危机,随后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。这一方面令欧洲跨国车企,想方设法将“库存车”向中国“倾销”,大幅增加供给侧;另一方面,中国需求放缓和中央政府反腐风暴,让跨国车企算盘落空。
环境微妙变化,根本上扭转了市场长久以来,进口车“供不应求”的局面,触发2012年由奔驰引发的价格大战,导致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至上而下的降价。以前是欧美生产,中国消费,澳大利亚提供原材料,现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,全球市场需求疲弱。
因供过于求,跨国车企不得不降价扩大潜在消费群体,中国消费者则在其中得到了些许实惠。对中国市场过度压榨适 得其反,跨国车企逐渐意识到这一点,调整供给侧,减少消化库存。可事与愿违,2015年,即使供需双降,但进口车还是没顶住中国经济大环境压力,并开始了 新一轮的跟风降价。
“因为需求减缓超预期,因此2016年上半年或全年,绝大部分进口车可能还是要完成去库存的任务。”2015年,进口车在公安的上牌数据大幅下降。
近日,世界顶级豪华车劳斯莱斯透露,其去年在中国销量业绩出现令人震惊的暴跌,不过,中国还是劳斯莱斯在全球的最大市场。“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和消除腐败行为让奢侈品销售遭到重创。”
在北京耀莱中心的劳斯莱斯店里,摆满展车,却鲜有人问津。旁边宾利店同样如此。其他进口高档品牌的日子,也好过不到哪儿去。
从“宠儿”到“烫手山芋”
“现在买进口豪华品牌,总体优惠幅度达15%左右。”也就是说,现在卖进口豪华车的车商,不先打个85折,人家都看不起你!在这个基础上,才能继续谈……从前,进口车动辄加价数十万元的光景,难再续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国机汽车数据显示,2015年以豪华品牌为代表进口车的库存,曾高达7个月左右(而普通经销商正常水平约1.5个月)。这意味着,经销商运营资金压力极高,流动资金随时可能濒临枯竭。
2012年,投资人不断撤离,意味着进口车已告别“躺着挣钱”的时代。三年前,为了开高档进口车4S店,投资方需要不菲的“打点”和疏通各种关系的经费。
现在,为了生存,经销商不得不在销售端亏损卖车,尽快收回资金,期望能在售后和销售政策上得到补偿。一些高价进口车库存,动辄可能占用高达数亿元流动资金。过去的“香饽饽”、“摇钱树”,现在像“烫手山芋”,想扔仍不得,捧在手里却hold不住。
它们当中,有些坚持了一阵退出,有些被更大的经销商集团兼并……去年上半年,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数据显示,中国9成经销商亏损,进口车则更甚。
对进口车而言,其供货方式是跨国车企决定的,过高预期中国,是进口商供给侧的问题。王存指出,“目前,90%进口车是授权销售的。”
这就不难理解,在不得不接受“烫手山芋”的时侯,某些经销商联合逼宫,索要“烫伤补贴”。截至去年7月底,跨 国车企巨额补贴经销商,用于经销商补贴高达100亿左右。其中,宝马和奥迪,分别达到惊人的51亿和32亿元人民币(侧面可见这些跨国车企在中国攫取的利润之高)。
有业内人士称,这么多经销商联合对抗跨国车企,非常新鲜。以前经销商面对汽车公司处于弱势,但双方都在赚钱,因此没有矛盾,现在弱势一方感觉自己生存受到威胁,自然地要反应诉求,对进口车尤其如此。
“兔子急了也是会咬人的。” 市场和经销商的变化,已经令跨国车企感受从“激情”到“理性”的重要性。
从“主力”到“配角”
“这10年间,随着越来越多跨国品牌,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,进口车逐渐成为在华调剂产品结构,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方式,是一种补充。”王存说,过去走量的进口车,基本上都已在华建厂制造。
1999年,奥迪在中国市场率先试水A6国产。如今,该车型2015年在华年产销达到约15万辆。包括后来居上的宝马5系、3系和奥迪A4、Q5等车型,在华均突破了年10万辆。相比之下,如一些小众个性、顶级豪华车型,因为不能国产,只能进口满足需求。
实际上,这主要是由于加入WTO后,中国零部件产业完全开放。与此同时,和进口车一样,零部件关税更是大幅下降至10%,让跨国车企与其相关零部件供应商,觉得有利可图。
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本土化带来的好处,除了给奥迪、宝马和奔驰过去完全依赖进口的品牌带来了机会,也让捷豹路虎、沃尔沃、英菲尼迪等豪华品牌纷纷加速本土化进程。
2015年,中国汽车进口量为106.73万辆。大幅下滑某些程度上,也与路虎极光、沃尔沃XC60等走量的车型国产化有一定关联。
相应的,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价格上的实惠。不过,也有人质疑,一些进口豪华品牌国产,工艺制造、供应商等诸多方面,都难以达到过去进口车的水准。
因此,随着中国政府加强自贸区和平行进口法规与售后,解决3C认证等问题,去年,平行进口车(非中规车)成为中国进口车市场的一大亮点。在此之前,这些“非正常”渠道的进口车(非中规车),由于身份尴尬,被中国经销商强烈抵制。
目前,平行进口车市场份额快速增加,已经占到进口车总体市场的十分之一。例如中东版丰田普拉多、美版宝马X5等,以其较高性价比,获得了中国消费者认可。
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肖政三认为,平行进口车其实是从国外经销商渠道得到的“二手车”;另一方面,跨国车企不会让平行进口车,打乱其全球市场布局。
因此,随着供给侧调整缓慢到位,进口车价格或许会重新稳定。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指出,“现在这段时期购买进口车,可能是好时机。”
去年10月,为挽救对中国GDP贡献超过7%的汽车行业,改善能源和环境,中央政府出台了1.6L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政策。这一政策不仅仅对国产车型起到刺激作用,也加速了进口车排量下探。
数据显示,2009年前,2.0L及以下车型排量占进口车份额的22.5%,到2015年末,这一比例已经升到36.6%。相反,3.0L及以上排量占进口车份额,从2009年前的26.7%,已经降至2015年末的6.7%。
不难发现,越来越多进口车消费者从过去追求大排量、大体积车型,转而关注相对环保的小排量车型。这种趋势,也愈加符合本土国产车型需求和规模效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