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车企“走出去”,海外两千万蛋糕可分_66公里
2023-12-10
2015年,中国车市场已经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,于是大中小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更广阔的海外。随着新一轮货币竞争和能源革命,使得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再次分工与价值重构深受影响。而中国车企走出去,若能强化管理合作,则海外两千万蛋糕市场会为其注入强心针。
2015年,中国汽车业已进入增速放慢的“新常态”,自主品牌、合资品牌都在考虑“走出去”,开拓海外市场。同时新一轮的货币竞争和能源革命、TPP的出现,无一不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再次分工与价值重构。
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,以更低成本、更高效率满足市场需求,成为其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而中国汽车企业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,也在不断努力拓展国际市场、参与国际化经营、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“‘走出去’是一个艰辛过程,不管条件改善与否,不能靠天吃饭,成功‘走出去’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。过硬的产品、过硬的服务、自律加自强,才能打造响亮的品牌、打造实在的国际竞争力。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说。
走出去重在管理
“中国市场虽大,海外市场更大。再次‘走出去’也是对企业最好的锤炼。企业首先要将自身情况想清楚,最重要的还是要苦练基本功,边实践边提升,切不可抱着投机心理‘走出去’。”
赵福全认为,中国车企走出去必须找到适宜的发展模式,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海外并购或者控股。选择这种模式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,资金方面肯定是有备而来,所以买不是问题,管才是关键。
依据春晖资本董事长,原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的经验,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。他坦言,许多并购失败的案例,就是因为没有将企业管理好。
“国内企业大部分采用了一个‘轻触’模式,即并购企业,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,拥有较多自主权,保留核心人员,尽可能减少裁员数量,类似‘一国两制’,或者可以称之为‘一司两制’。”汪大总称。
本次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发布了“关于2014-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报告”。该报告指出,在我国企业过去18个月的对外投资并购中,交易额接近105亿美金,并购形式主要是三个层面:一是与中国资本结合,二是和中国市场结合,三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结合。
同时,该报告指出,以前中国对外投资并购主要针对拉美、非洲,现在全部转向发达国家。从交易国家和地区来看,美国、德国、意大利占据交易的前三位。
以前,海外对中国的投资比较排斥,但本轮投资不同的是,除了资本外,更看重中国的巨大市场。现在海外的投资逻辑是,把海外优质的产品、技术和中国高速发展的本土市场相结合。
“模式可以多种多样,但是合作的目的一定要明确。基本原则就是到海外去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向巨人学习,和巨人竞争,最终超越巨人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从头做起不是好办法,企业应该努力盘活海外资源。”赵福全称。
他认为,寻找适宜的“当地代理”,或许是一条捷径。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,同时提供国外迫切需要、他们自身不具备而自主品牌具备的要素,从而达成“走出去”的战略目标。在海外发展过程中,一定要“有所为,更有所不为”,力求事半功倍。
至于中国车企“走出去”的目的,汪大总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中国企业‘走出去’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本身的转型、调整,实现技术上的突破,获得高端客户,扩大企业规模,获得一流的国际化人才。”
车企出海需政策护航
尽管中国车企走出去势在必行,但受到汇率因素、全球经济放缓、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,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难度不断增加。
据师建华介绍,自2012年中国汽车品牌出口首次突破100万辆后,中国汽车业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出口下降。2015年1-10月,汽车出口60.8万辆,比上年同期下降17.5%。
“今年的出口形势仍将继续下滑,这种情况与我国汽车业在海外遇到的客观环境有关,比如俄罗斯、巴西、智利等我国汽车传统出口地区,经济形势不好;乌克兰、伊拉克等国家政局不稳;阿尔及利亚法规升级等;当然也与中国汽车国外市场抗风险能力低,自身能力不强有关。”师建华称。
那么,国际环境如此恶劣,中国厂商的机会到底在哪里?根据尼尔森的调查发现,2014年全球汽车市场的销售量是8824万台,发达国家的市场占了49%, 51%是发展中国家的。
“除了中国以外,发展中国家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发展潜力,也就是2145万台,中国目前汽车出口量是100万台,在全球将会有5%的市场占有率。”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称。
严旋认为,在2100万辆的可分蛋糕里,最大的一块是亚太市场和中东市场,但中东市场不太平,给车企进入造成很多挑战。
对此,师建华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,为中国汽车走出去保驾护航。如改善国际贸易环境,通过国际谈判解决主要贸易地区减免相关税赋的问题。
埃森哲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则军认为除了政策之外,我国汽车工业还需要发展规模效应。“自主品牌的整车厂,几十款车型加在一起,有时不及人家一个产品线的销量。”沈军说,国际强化平台共享、模块化设计,目的就是为了带动规模效应,提高采购量,这种做法值得中国车企借鉴。
“这样做可以拉动供应商资源,引进先进技术,提升竞争壁垒。如果中国企业仍然是小而散的竞争状态,就不会有前途。”沈军如是说。